法治督察
法治督察员有话说 ——乡村振兴法治走在前 |
|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司法局 更新时间:2021/10/28 9:11:41 |
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起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当前,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社会治理体系,亟需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善用法治手段,维护乡村社会大局稳定。循法而治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支撑,促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都离不开法治的支撑。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平安乡村建设要靠法治;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食品药品等安全管理责任要靠法治;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乡村发展规律要靠法治;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也要靠法治。以紧抓乡村振兴促进法落实为抓手,充分发挥法治基石、法治保障和法治利器作用。
二、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法治乡村建设。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活动。鼓励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搭建社会工作和乡村建设志愿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和激励机制。加快基层法治治理研究基地和智库建设,特别要依托当地法学院校,热情引导法学专家和法律人才深入田间地头,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法治治理理论研究。乡镇企业数量多、分布广、从业人员素质高,是目前法治乡村建设的一片高地。鼓励乡镇企业相关人员特别是企业家,积极参与、投身和融入到法治乡村建设中多做贡献。
三、坚持多元治理,发挥群众调解最大功能。乡村治理是一盘大棋,自治、法治和德治三者缺一不可。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乡村里的矛盾纠纷有大的有小的,但总体上小的多,而且大都可以通过发挥村民自治优势在本村本乡解决掉。德润人心,法安天下,自治离不开法治和德治的高度融合。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打防教管”中,还要注重“大调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放手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问题不扩大,把纠纷就地化解在事小状态。
四、加大普法力度,提高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落实普法责任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时间节点,采取多种形式和不同主题,广泛宣传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原则,组织市县两级执法单位部门深入乡村宣讲民法典、刑法、行政处罚法等群众身边常用法律法规,真诚提供法律咨询。加强对重点普法对象的法制教育,扎实开展进镇、进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庙会、进学校、进企业、进集会等“法律八进”活动,保证人员配备到位,宣传落实到位。为确保取得实效,法制宣传教育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经费、有教材、有阵地、有考核。
五、夯实基础保障,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建设。真正落实工作待遇保障,吸引更多有志青年特别法学法律专业大学毕业生投身乡村法治建设。进一步提高乡镇人民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大力培育乡村法律服务人才和法治骨干力量。落实依法赋予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高效整合现有执法力量和资源。坚持党建引领,强抓政治建设,发挥乡镇综治办领导协调职责,提高基层派出所、司法所等执法能力。乡镇司法所是助推乡村法治建设的职能机构和重要力量,应通过不同方式对司法所进行改造升级,促使在办公场所面积、工作人员配备、各功能室设置等方面全面走上规范化道路,以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六、紧抓关键少数,发挥基层干部带头示范效应。基层党员干部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乡村和谐稳定、统筹提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后更大有作为。乡村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提高工作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用心用情用力带头为法治乡村做实事。坚持把基层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增强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应当在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并应当接受村民监督。
法治前行,乡村必振兴。广大基层干部依靠法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和推动发展,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首在自觉、重在行动、贵在坚持。有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社会各界全面发力,有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法治建设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一定会早日呈现在世人面前,美丽的乡村版富春山居图正在徐徐铺展。
(作者:张鹏飞 翟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