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建

党建课题调研论文 对“中国梦”的几点认识和感受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0/3 16:30:25
党建课题调研论文


对“中国梦”的几点认识和感受


焦作市司法局 王修斌


  “中国梦”是我们民族的复兴之梦,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民族自信的充分表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激起了全国人民对未来的憧景和向往,激发了大家谈梦、议梦、追梦的热情。

  一、中国梦是发展之梦,加快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国梦,最基础的就是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通过不断发展,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旺盛活力,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这是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能充满自信地向着现代化建设目标稳步前行。但是我们前行的道路上还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解决好这些困难和问题,只能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要务的位置,以发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断夯实中国梦的物质基础。

  二、中国梦是文明之梦,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是文明的崛起,一个大国的复兴,必然是文明的复兴。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不断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定要让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价值观真正走向世界。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政治不断进步,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今天的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如果哪天没有了我们的“中国制造”,就可能没有了国际社会相当多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便利。但是,这些对于实现中国梦还不够,我们不仅要让中国制造的产品为世界所离不开,而且要让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价值观、中国精神也能得到世界的认同和信任,这一点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文化、价值观能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中华文明才能产生吸引力,才不会出现中国在发展中的“中国威胁论”等负面的言辞。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其重点和核心在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也就是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价值观”,这是“中华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建设问题,是一个文化思想领域的系统工程,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梦是创新之梦,推进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创新发展对一国之兴衰具有重大影响。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创新发展的历史。过去30多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我们激发了创新的活力。我们干成了不少别人几十年干不成的事。从神九飞天到“蛟龙”探海,从高铁飞驰到科技兴农,一系列创新突破提升了国家实力。如今在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之际,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更加需要注重创新,需要以创新来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比如,如何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怎样让清洁工厂取代“傻大黑粗”,如何治理污染重塑“美丽中国”,解决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这些课题,仍然需要走好创新之路。只有推进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才能真正转变发展方式、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四、中国梦是机会平等之梦,共享机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每一个人的梦。国家与民族唱响了“中国梦”,不同处境中的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或者不尽完全一致,但向往及需求机会平等、社会公正相信是其中一个最明确的共同指向。习近平主席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创造出来。这句话强调了机会平等的重要性。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要有机会的平等。有机会就会有梦想,有平等的机会就会有梦想实现的可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就是一种消弭了阶层差别和身份差别之后的机会公平。毋庸讳言,目前在教育、医疗、收入、就业、环境等社会问题中,最严重的不平等就是机会不平等。机会不平等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起点不公平,而这正是拉大社会贫富分化、堵塞平民阶层上升道路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让每一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首先必须实现机会上的平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的时候也谈到,未来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五、中国梦是制度完善之梦,制度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制度创新是中国改革的红利之源。实现中国梦,要通过实质性的改革来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一个适宜的制度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的发展优势。实现中国梦,对我们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就要有坚定的自信,要靠不断积聚、用好、用足我们的制度优势。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一些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具体的体制机制上,还没有够完全释放出活力来。实现中国梦要靠大量制度创新来保障,来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包括社会保障体制的创新完善、税收制度的改革、对科学进步和文化进步的推动的创新,包括公务员制度的改革等,真正让完善的制度帮助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任务。这就是要使我们的制度自信不成为盲目自大和故步自封,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整体和局部的匹配上,都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六、中国梦是民生改善之梦,民生改善是实现中国梦的落脚点

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民生,是中国梦的落脚点;改善民生,才能点亮中国梦。“实现中国梦,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凸显出民生工作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网初步建立,还是医疗、教育等方面不断向前的改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共筑中国梦,需要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需要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能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民生改善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好诠释,实现中国梦,需要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不断满足民生之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