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建
党建课题调研论文 全面推进机关党的建设 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 |
|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0/3 16:22:21 |
全面推进机关党的建设
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
焦作市司法局 康晓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自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重大使命,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扎实推进“三型”机关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建设“三型”机关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对建党九十多年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优良的政治传统。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每当面临重要的历史关头或者要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党都善于通过学习来提高认识、解决问题、推动实践。致力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党坚守的政治责任。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十七大以来,中央进一步提出,党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我们党优秀的政治品质。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每一次重大胜利和成就,都是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结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强调,“以改革创新 2 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用人类文明发展最新成果丰富完善自己,始终保持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和纯洁;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为人民服务实践中汲取群众智慧,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
(三)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形势下党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根本保证。面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只有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宏观决策、综合协调、知人善任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只有坚持为民服务、夙夜在公,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使我们党在任何风险和考验面前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有效破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妥善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使我党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
二、建设“三型”机关的科学内涵
(一)学习型建设是“三型”目标的基础,反映了我们党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路径。建设学习型执政党,就是要使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在全党形成制度、形成风气,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学习,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学习,不断焕发创造激情,提高创新能力。
(二)服务型建设是“三型”目标的核心,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历史升华。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就是要把服务作为党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服务发展,围绕中心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服务群众,强化宗旨意识,转变服务作风,提高服务效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社会,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党员,建立健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爱党员机制。
(三)创新型建设是“三型”目标的动力,彰显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建设创新型执政党,就是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共产党人不变的精神价值来追求,推动理论创新,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任务创新党的理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实践创新,善于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破解新难题;推动制度创新,改革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党的工作更富有生机活力。
二、如何建设“三型”机关
(一)建设“三型”机关,坚持循序渐进,以学习为先导
第一,充实学习内容。一是“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的科学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特别是十八大精神。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二是“新”。组织学习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现代市场经济、国际关系、社会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使素质能力适应新的职能任务拓展的需要。三是“专”。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对党员干部的业务培训,使其做到知行统一、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切实达到促进工作落实、推动科学发展的目的。
第二,改进学习形式。建设学习型机关,需要根据各单位特点探索各具特色的方式方法。一是“论坛形式”。围绕中心工作举办一系列学习论坛,使机关党员干部在交流研讨中碰撞思想火花,提升认识水平,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二是“外出调研形式”。针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外出学习调查研究、理性思考和政策研究,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拓展工作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专题形式”。利用先进事迹报告会、各种主题展览等契机,开展主题教育培训;利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节庆等契机,开展专题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第三,健全学习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各部门协同配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抓好述学、评学、考学、督学制度的落实,并把考核情况作为党员干部年终述职和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和参考。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发挥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在机关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四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大学习投入,积极抓好培训阵地、文化设施、网络资源等软硬件建设,为党员干部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
(二)建设“三型”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
第一,强化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就是服务”等观念,并将观念真正落实和体现到各项工作中。要求党员干部认真接待前来办事的同志,始终做到“五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清茶解渴,一腔热情办事,一声祝愿道别,自觉地把权力运用作为服务的手段。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把群众“拥护不拥护”、 “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实现机关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第二,转变作风,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强化日常督促检查,严格年终考核评比,做到各项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验收,使方方面面工作落到实处。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防止工作浮在面上、做脱离实际的表面文章。切实改进文风和会风,从严控制发文数量,提倡公文朴实、精炼,力戒穿靴戴帽、空洞无物;提倡开短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压缩会议费用,提高会议质量。
第三,完善机制,规范服务行为。制定公共服务行为规范,使机关党员干部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自觉地从廉政勤政、秉公执法、文明服务等方面规范自身行为,接受群众监督。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通过聘请义务监督员、召开群众座谈会、公布举报电话、明察暗访、社会问卷调查、群众评议等形式,畅通监督渠道,发挥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把机关服务置于监督之下,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三)建设“三型”机关,要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为动力
第一,培育创新意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阶段,创新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技术创新的范畴,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等日益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要树立全方位创新意识,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跳出狭隘的地域观念,把“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强调全方位开放,追求全方位创新。树立全员创新意识,明确机关党员干部进行创新的责任、挖掘创新的潜力,不断根据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接受新事物、创造新思路。
第二,改善创新环境。创新需要较强的个体素质,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机关创新环境的建设中,重点是要营造创新氛围,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引导,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创新行为,使党员干部都能在机关创新活动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摒弃“枪打出头鸟”的畏缩心理,改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思维定势,积极鼓励创新,培养党员干部对新事物的宽容度和良好心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创新环境。
第三,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发现新情况、获取新信息、提出新设想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机关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机关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提高机关的办事效率和为民排忧解难的服务能力,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设协作共事机制,完善激励奖惩制度,构建创新平台载体等,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创新潜力,增强开展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通过党员干部个体创新能力的普遍增强,达到建设创新型机关和创新型人才队伍的目的。